(2016年1月—2017年2月)
“王力争校长工作室”成立于2015年1月,工作室的成立,旨在促进校长创新教育实践,为宁夏教师的专业成长创造条件,帮助他们从成功走向卓越,引领区域教育发展,提升教育思想引领能力,造就一批在区内乃至国内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名师。围绕这一宗旨,王力争校长工作室以遵循教育规律为统领,以建立学习共同体为目标,以校长的办学实践为主线,以工作室成员的自主研修为基础,以科研课题为切入口,以创办实体学校促教育理念落地生根,充分发挥名校长的示范引领作用和工作室成员间的团结合作,积极探索“思维课堂”教学改革,带动全区其他教师一起成长,带动全区中小学共同发展,不断提升全区基础教育办学水平。梳理工作室一年的发展的历程,全体工作室成员在各自的领域、阵地上探索、发现、践行、坚守……现将工作室的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精心筹备组建团队 制定目标落实行动
为充分发挥工作室在教育教学改革中的示范引领作用,提高现代办学理念和组织管理能力,实现优质资源共享,经层层筛选工作室确定了“塞上名师”工作室7,他们都是在数学教学上教育教学有独到见解,在教学研究与创新上有较有建树的老师,形成以王力争为理论导师的指导团队,以郭春莲、刘掬慧、张德萍、唐伯锦、牛锐、蒋华、海娟等老师为教育思想、理念实践的核心辐射团队,即教育教学理论指导、实践、课堂教学三位一体的研学共同体。工作室组织召开成员组建大会,确定上游学校为研学阵地,王力争为工作室主持人,明确工作室的职能、目标及活动内容、活动流程、相关的管理制度,并对工作室做了三年规划。
五项研训模式 提升团队专业素养
1.理论学习促专业素养提升
倡导工作室全体成员在做好各项本职工作的同时,围绕工作室确立的“思维课堂”这一研究主题,充分利用业余时间,有目的、有步骤、有计划地开展理论学习,深入研读2本以上教育专著,并撰写读书笔记及心得体会,不断与时惧进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扩展自己的知识范围。工作室成员先后参加清华大学集训、国培计划——宁夏回族自治区“塞上名师”工作室成员访名校高级研修班、宁夏回族自治区高中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培训项目、2016年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骨干教师高级研修项目、“塞上名师”影子培训活动(湖北襄阳一中)、2016年宁夏回族自治区高考备考研讨会等等,其中工作室成员亢燕于2016年9月11日访美国参加了“中小学教师教学创新能力提升培训团”,粗略统计每个成员参加校内外、区内外培训时间基本上不少于20课时,其意图实要通过理论知识的学习,提升工作室成员的专业素养,促工作室成员向专家型校长发展,教师由主讲型教师向引导型导师发展。
此外,通过在培训过程中开展基本理论著作的解析、专题报告以及工作室成员在平日里进行自主学习等方式,促使工作室成员在先进教育思想的引领下,办出有真正意义上的和谐教育,促使工作室成员成为有引领作用的名校长,成为有影响力的名师。
2.专家引领促内涵发展
在近一年工作室学习的过程中,工作室邀请了国家教育咨询委员、北京师范大学终身教授、中国教育学会名誉会长顾明远先生、西北师范大学教授王鉴等与工作室成员交流研讨,主要内容都紧密围绕工作室的培训主题展开。在多次研讨中,教育专家们站在理论研究的高度结合实践操作的经验,给予工作室工作室成员既高瞻远瞩又不失现实意义的引领指导,使工作室成员深刻认识和谐教育的本质。
3.考察观摩促思维拔节
为提升工作室成员将理论转化为行动的自觉意识,促教育教学、教学管理思维水平的提升,工作室成员先后走访区内一中、二中、十七中、固原一中等学校,区外奉节行知等学校,前往上海、苏州等地,考察不同地域、不同学校、不同情况,实地感受其他学校的办学思想、办学理念及校园文化,构建多元评价体系,为工作室研究、学习寻找新的生命力。
4.交流讨论促共同成长
工作室在每次“理论学习”“专家引领”或“考察观摩”后,都会适时地安排一些相对宽松的交流讨论时间,或通过“工作室微信研讨群”“QQ交流群”使工作室成员在接受大量的信息后,能够在第一时间进行梳理、消化、吸收、扬弃,并相互交换所思所想,使得“理论学习”“专家引领”“考察观摩”得以在第一时间发挥其价值。
5.课题研究促科研水平提升
工作室将“对话教学 思维课堂”课题研究作为主要研究内容,打破学科边界、学段壁垒、学校城乡界限,让每位成员根据自己学校的办学特色与特点,根据自己的教学情况延伸课题研究领域,形成子课题,制定课题研究方案并开展研究,使得研究的指向性、针对性更强,也提升了研究的高度,拓展了研究的深度。同时要求每个成员定期将课题研究的过程性资料定期上报,通过这样的培训能够进一步提高工作室每个成员的科研水平和理论素养,进而在管理水平、专业能力、教学水平等方面均能踏上一个新的台阶。
示范引领辐射带动作用初显成效
1.聚焦“思维课堂”促教师迅速成长
工作室计划性的通过“理论指导”“专家引领”“考察观摩”“交流讨论”“课题研究”,在总体目标聚焦“思维课堂”的引领下,扎实有效地开展课题研究,工作室教师成员积极进行课堂教学的实践探索,更新教育观念,自觉改进教学,提高驾驭课堂和教材的能力,提高组织教学的能力,使教学具有创新性,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以“同课异构”为形式,提供高质量的观摩课、研究课,组织银川市教研室、其它兄弟学校相关教研组一并进行教学策略研讨,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真正发挥引领作用,其中银川一中光华校区经过两年多的课堂教学改革,初步取得一定成效。课题组成员海娟老师在月牙湖二中交流学习时承担了一节《反比例函数》教学活动现场展示,郭春莲、蒋华参加国培计划 “送课下乡”活动,到红寺堡送课一节并承担专题发言交流。通过新课、复习课的各种课型展示,使现场观摩的教师都很受启发、极力称赞课堂改革很有创新和针对性。
在近一年中,工作室充分发挥其引领作用,从各个方面对工作室成员学校的各学科都起到引领、辐射作用。
2.“基于改造薄弱学校的学教对话系统研究”促校长创新教育实践上台阶
作为“学习共同体、实践共同体、改革共同体”的工作室,工作室成员大多来自银川一中、银川一中光华校区(银川十二中),校际发展水平差异较大,为了能够促进银川一中、银川一中光华校区(银川十二中)、上游学校在教学管理、教育教学、课堂改革上有突破、有精进,工作室“基于改造薄弱学校的学教对话系统研究”,提升各校校长的教学理论和管理水平,并通过加强课堂观察研究活动,及对上述学校教学现状的前期调研,在本着“智慧共融,协同共进”的原则,多次研讨制定了“三原则”理念,多次到成员学校调研、访谈、开展课堂诊断活动,并为每个成员学校量身定制了课堂教学评价细则和课堂教学评价打分表,让老师们学会观察、评价、改进课堂教学的技术和策略,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打造优质高效课堂,进而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自主能力。
一年来,银川一中光华校区(银川十二中)教育质量稳中有升,社会评价趋于良好。
3.工作室成员学习意识、研究意识增强,科研成果取佳绩。工作室主持人王力争,完成“校长国培计划”——《让每一个学生的大脑动起来——银川三沙源上游学校“对话教学 思维课堂”实践研究》开题报告,其他成员所在学校都申报和在研有区级以上课题,其中银川一中有区级课题1项,其他学校市级重点课题2项,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中心课题1项,成员海娟论文《暴露问题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获银川市2015年度教育教学科研成果三等奖;成员亢燕论文《一堂温润的素养教育课》发表在《中学政治教学参考》;成员蒋华论文《对初中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的探索与反思》、《初中数学变式训练教学的探究》发表在《神州》,成员牛锐参加全国基础教育改革实验区综合实践活动提交论文《课堂改革小组合作探究》获得二等奖,银川一中光华校区(银川十二中)作为课改典型,课程改革事迹和经验在《宁夏日报》《银川晚报》等多家媒体报道。
办一所领衔学校 引领宁夏基础教育不断发展
1. 创办银川三沙源上游学校 促教育理念落地生根
做为工作室的主持人王力争,为了能够更好的践行自己的教育理想和办学理念,扩大宁夏教育的影响力,2016年1月辞去公职,于当年秋季创办了银川三沙源上游学校。目标是办一所与众不同不学校、一所不太功利的学校、一所面向全体、全面发展的学校、一所人文和谐的学校,在这里师生关系:严而有格,爱而不纵;课堂教学:合作学习,思维灵动,并希望在3至5年的时间在教育管理、教育教学、教育理念等各方面成为宁夏民办教育标杆,成为宁夏基础教育的领衔学校。为此,王力争和工作室一些成员在上游学校做了一系列大胆创新改革:小升初面试、教师招聘、招生家长咨询会、教师岗前通识培训、小组合作式学习、课前五分钟自由展示,课后五分钟结构,简化行政机构,扁平化管理等等,提出了上游课堂文化五原则,即:问题导学,从话题入手,引发认知冲突;以学生的体验为基础;关注相异构想,提高针对性;关注个体差异,进行合作学习;盯住思维线,重视结构化。
在招生期间,王力争和他的团队开展家长招生咨询会,前后七场,近2000余人次参加,与家长零距离接触,将自己的多年来教育思想、智慧和实践经验,分享与家长们,让家长让充分感受王力争和团队多元的视界和深邃的思想,家长们收获颇丰,教育观念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从单一追逐分数向更注重孩子身心健康、全面发展方面转变;在上游开学前,依托工作室及校内资源,运用互动、体验、合作的方式,开展了历时7天,涉及学校“发展规划、文化与德育、课堂教学改革、服务保障、发展提升”等内容的教师通识培训活动,以达到统一思想认识、建设学校文化、探索改革策略的目标,全体教职工81人参加培训。培训中,在教师身上已经初步体现出王力争校长的教育核心思想——“抱诚守真”,做质朴的教育,这必将努力作用于工作室及上游学校教育管理与教学实践,也不断提升了教师们的教育敏锐性、深刻性和洞察力,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促进内涵发展。
2.围绕上游学校课堂文化,开展多层次教研活动,提供教师成长平台。
为进一步发挥工作室的引领、示范、辐射功能,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扩大影响作用,推动教学改革的快速发展。工作室以上游学校为阵地,围绕课题“核心素养”“思维课堂”,上游学校课堂文化等,秉承“在研究中工作、在工作中研究”思路,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原则,开展了一系列的教育教学改革活动,主要有四个层面:一是扎实开展日常教研活动。各学科组严格遵守教研活动安排,每个月轮换一次备课组长,每周集体教研1次,每次半天。6个学科组共组织教研活动108次,并以《夯实教研过程 梳理成败得失 提高思想认识》为题梳理了首次学科组集体教研活动情况。同时在教研活动中,各学科组根据学科实际,自主进行了创新,如签订师徒协议、组织微格教学、统一备课等。另一方面坚持聚焦课堂教学改革与教育管理,实施全覆盖听课活动,引领成员进行一系列的理论学习和实践研究活动。为了深入解课堂情况,工作室成员刘历红副校长自9月6日至11月4日累计听课61人次 68节课,并根据课堂情况与各位教师进行单独谈话、指导;开展全员录课活动,为进一步促进《上游课堂教学建议》(五条)扎实落地,自11月28日(第15周周一)起至12月底,开展2016-2017学年度第一学期全员录课活动。截止目前共录课61人次62节课。二是开展教案展评活动。分为期中教案督查和期末教案展评。11月9日至10日,教师发展中心集中对60位教师的70本教案进行了督查,并从教案督查背景、教案督查整体情况、教学设计改进策略等方面撰写了《上游学校教学设计从关注每一个学生思考——上游学校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教案督查小结》一文。三是民主组建科研团队。坚持以王力争名校长示范引领为主导,以研究与日常工作无缝对接为宗旨,自主申报,建立团队。全体教职工根据个人意愿自主申报, 29人申报了课题组、15人申报了兴趣组、16人申报了攻关组。根据不同团队,不同分工分层活动,加强研究。一是兴趣组。兴趣组每周三晚7:30组织开展读书沙龙活动,营造读书氛围。二是课题组。利用全员录课视频资源,聚焦6位老师的教学实录进行课例研究。三是攻关组。科研团队聚焦“思维课堂”进行了集体研讨,并分工合作,完成了《让每一个学生的大脑动起来-银川三沙源上游学校“对话教学 思维课堂”实践研究》开题报告。四是开展学习培训活动。校内培训与外出培训相结合,多措并举提升教师队伍实力。一方面开展教案培训。为促进《上游学校课堂建议》(五条)扎实落地,加强教学设计,尤其是重视组织教法与课后反思,以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在9月底,对全体教师进行了“工”字形教案的专题培训。另一方面开展专题培训。为帮助青年教师解决教育教学工作中出现的困惑与问题,工作室成员刘历红为全体青年教师进行了“最棘手问题”的专题培训。同时,为学习借鉴其它学校的教育教学的好做法、好经验,经自主申报,本学期已有教职工43人次先后到银川、中卫、固原,成都、重庆、苏州、上海等地参观学习。
|